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寿宁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松涛 于 2012-12-14 00:07 编辑
孩 子, 你 能 行! ——留守儿童工作手记 时间过得真快,调离清源中心小学三个月之后,以寿宁县清源乡奖教助学基金会秘书长的身份,重回清源开展助学活动,顺便去探望了原来结对的小女孩凤萍。 操场上,有的孩子在乒乓球桌上努力拼搏;有的孩子在篮球场上奋力奔跑;有的孩子在开心地跳着皮筋……好不容易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才在学校图书馆里找到小凤萍,哦,她长得好高啦!一看到我,她一脸灿烂地笑着!这学期她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身后还有一条小“尾巴”——那是她的妹妹,这学期也上一年级了,一直跟在姐姐的身后转着,看来小凤萍完全成长了。 晚上,坐在电脑前,想记录一点心情,心绪总难以集中。几年来的画面,不时在脑海中浮现…… 早在2009年3月,我就和同事们开始筹备寄宿生工作。一开始大家就明白,孩子们一旦入住学校之后,老师们不仅是孩子们学业上的园丁,更是孩子们生活中的保姆。当时尝试进行“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随着城镇化地不断推进,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农村中的留守儿童也日益增加,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一年到头仅在春节时能见到自己的父母,如何让这些留守儿童得到良好教育,成了一大社会问题。尝试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最初想创办这所留守儿童学校的原动力。 2009年秋季招生,清源小学开始尝试招收了56名“留守儿童”,制定了一套寄宿生相关的管理制度,完善了相关后勤保障设施,专门配备了4名生管老师和一名炊事员,负责孩子们的生活起居、环境卫生等工作。 记得那个初夏的傍晚,与几个高年级的小学生在篮球场上奔跑,步入中年后的身影不再挥洒自如。偶尔命中,身后就传来孩子们的喝彩声。 “校长,加油!”——小女孩稚嫩的声音,回头一看,哦,原来是来自溪岗村的一年级的小同学——陈凤萍,灿烂的笑容,小小的身子,尚未长齐的门牙,透着天真和可爱。六周岁,多少孩子还依偎在父母的怀中打滚撒娇着呢,而小凤萍便已经是寄宿生中的一员了。 还记得2010年秋季开学初,就小凤萍的入学问题,校务会议就有不同的声音。有的说:“孩子年龄太小,生活不能自理,不能接收。”有的说:“山村劳动力往城镇转移,家长外出打工,不接收,孩子的学习怎么办?”……最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勉强让她入住校内。 寄宿生活开始了。中午在老师们的关注下,小凤萍打好菜,可打开饭盒时,她一脸茫然了,怎么饭盒里饭还是生的呢?生米怎么吃呀?原来早上她居然不知道往饭盒内放水!是的,她真得太小了!生管老师们一边感叹着,一边从老师们的饭盒中给她盛来了热腾腾米饭。一次、二次、三次……她终于在老师、姐姐们的帮助下学会了怎样淘米、洗碗。 早晨,起床铃声响后,看着姐姐们忙碌的身影,小凤萍茫然不知所措:被子怎样才能叠得象豆腐块一样呢?一周、二周……终于她的小手也能让自己的床铺整理的像模像样了。 晚上,当熄灯的铃声响起后,她才想起玩了一天的脚丫还脏兮兮的。查房的老师来了,帮她倒好温水…… 学校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四晚上,集体为当月生日的孩子们庆祝。想起那时的情景,还觉得温馨满怀!记得小凤萍生日那次联欢会上,我也参加了孩子们的活动,与孩子们一起唱着生日祝福歌,分享着生日蛋糕、果点,相互嬉戏打闹着,弄得满头满脸奶油的滑稽样子,真是开心极了…… 时光匆匆,一晃小凤萍就到三年级了,她从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幼儿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小“大人”啦,这不她还带起了自己的小妹妹…… 小凤萍呀!今天,看着你姐妹俩灿烂的笑容,我心中的那份牵挂,可以暂时的释怀了。 随着学校各项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赢得了广大家长们的信任,“留守儿童”队伍不断壮大,两年时间,从最初的56名发展145名,分别来自全县不同乡镇。这些孩子远离父母,在老师陪伴引导下,尝试着独立生活:学着自己穿衣、梳头、淘米、洗脸、涮牙、洗脏脚丫…… 一个个孩子从什么也不会到能自己打理日常生活,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了友好相处。相信这些孩子们将来走上社会,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孩子,你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