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寿宁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生命是一道光,梦该是出现在光里的影子,而死是泯灭这两者的黑暗。
----唐韬
1931年11月20日,雨大雾浓,一架飞机误撞开山山顶,那一刻,一位天使陨落了。不,他是化作缕缕轻烟,将灵魂安放在浩淼寥廓的天空,去寻找天堂的欢娱了。他走得如此匆匆,没来得及在看一眼他深深眷恋的土地,没来得及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一刻,他的生命如礼花绽放,成了永远的绝响。他以这样唯美的方式告别,亦如他生前所追求之。我想起将刀举向妻子而后自杀的顾城,想起山海关附近卧轨的海子。生当可贵,死亦悲壮。然而徐志摩走的方式最唯美。
我少年时,只在语文课本上读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觉得那优美的旋律再心头荡漾开来。我被包围再迷漫而精灵的文字里,并固执地将家乡的廊桥化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久久寻觅,不舍离去。我自然不能读懂什么,但却由此开始了我多愁善感的性格。
现在,我静静地坐在一盏孤灯下,阅读他的文集。我是一个浅陋而虔诚的阅读者,无法触及他的精神内质。我先前总认为他是这样的:一袭长袍,撑着油纸伞,独自漫步在康桥的斜风细雨中。他的眉宇间总有一抹淡淡的哀愁,好象蒙着一层朦胧的轻雾。然而今夜,我读懂了他的热情、他的率真、他的果敢、他永不停息的追求。徐志摩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极力寻求人生的美。在咏哈代时他曾说:“为什么放着甜的不尝,暖和的座儿不坐,偏挑那阴凄的调儿唱。”正因为如此,他以一支生花妙笔,写明月、波光、星辉,写繁花的清香,风息的温驯。读他的作品,如听一曲天籁之声,让你觉得浸没在优美的旋律、曼妙的情调中;读他的作品,如观一幕化外之境,意象之丰富、辞藻之华丽,让你觉得置身于美仑美奂的境界中。但是他并没有像唯美派文人一样将自己束之高阁。他正视现实,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百姓寄予无限同情,对动荡的时局表达强烈的愤慨。他的作品从多角度表现他所直所感的世界,但始终不忘在每一部作品中表达对美、爱和自由的追求。这也正是他的理想所在。他不似梁实秋的内敛、周作人的冲淡,他直抒性灵,绝不隐晦,每一诗、每一文,都是活生生的心灵写照。
文如其人,现实生活中徐志摩何尝不是如此呢?譬如爱情,他果敢地追求,全不顾传统的道德,腐朽的忠孝节义。在答复梁启超的信中,他写道:“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他深情地爱上朋友之女,恩师之准儿媳林徽音,爱上有夫之妇陆小曼。他地爱似千里决堤,汹涌澎湃,百折不挠。为了追求人生唯一之伴侣,他抛弃了婚姻、名誉、学位,游说戚友、忍受讥讽、背负骂名。多么固执又多么让人钦佩啊!在这期间,他诗情蓬勃迸发,如李白醉酒吟诗、李煜困囚而词一样。他是性情中人,自不会隐忍于心头,而是倾泻于纸上了。
陶孟和说:“徐志摩不是哲学家寻求理智,他所爱的是人生的美丽”,是的,他太理想化了。19岁时,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安排下,他接受了一场无爱的婚姻。其实,张幼仪是不错的女子,但徐志摩不是那种愿意在婚后去培养感情的人。一开始,他就在心灵里种下反叛的种子。当他遇上林徽音,便倾注自己全部的感情追求,但同样爱他的林徽音在一番情感与理智的较量后,却悄然回国,并与梁思成结婚。之后,失意的徐志摩又疯狂的爱上陆小曼,并冲破重重阻力与之结合。但自幼养尊处优的陆小曼仍然和婚前一样,挥霍无度,一掷千金,出入各种交际场所,过着不夜的生活。打牌、跳舞、抽鸦片,一样也不落下。徐志摩疲于奔命,拼命挣钱,只为博得美人一笑。他感到生活的灵性在泯灭,“灵魂之伴侣”如五彩的肥皂泡沫旋即破灭。梁实秋说:“徐志摩单纯的信仰,即是浪漫的爱,这种爱永远存在于追求状态中,一旦接触实际,幻想立刻破灭。”所言有理,但我们姑且不论其爱情的悲剧意义,徐志摩这种奋不顾身的追求精神又岂不感天动地呢?那个时代,又有多少人能像他那样率真地、固执地去寻求真爱呢?
我只是一个浅陋而虔诚的阅读者,读之,只希望能有所感悟。如今,我在僻静的乡村苟安于我的生活。一日三餐,油盐酱醋。为窘迫的生活奔波忙碌郁郁寡欢;为青春流逝碌碌无为而感慨谓叹顾影自怜;为他人脸色而曲意逢迎强颜欢笑。我活着,如一滩死水,静止的、不透明的、了无生趣。其实,即便上天界定我们人生的平淡,又何不擦亮心灵的窗口,去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呢?即便我们曾经遭遇挫折百般不顺,又何必隐忍心头自寻烦恼呢?最重要的,如果我们心存梦想,就不必瞻前顾后固步自封,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你努力过吗?奋斗过吗?
生命是一道光,平凡如我者,似苍穹之繁星,虽不能光照琼宇,但只要有一丝微光,就可以温暖和感动身边的人和事。切莫给自己的心灵抹上一层暗色,即便退而言之,我们至少也还有梦吧!
[ 本帖最后由 乡里巴人 于 2007-5-12 14:46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