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00|回复: 8

[影像寿宁] 你真的需要么 解读DC六大不实用技术噱头

[复制链接]

8288

回帖

982

主题

3876

金币

荣誉顾问

积分
42332
QQ
发表于 2007-12-11 19: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福建宁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寿宁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你真的需要么 解读DC六大不实用技术噱头
    电子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数码相机也以近乎每九个月换代一次的速度不断更新。新产品往往拥有更高的像素、更大的屏幕、更轻薄的身材,防抖、面部智能识别等新名词不断充斥于广告传媒之中;而另一方面整体价格水平却越来越低。当产品配置和售价不断向两个相反方向前进时,面对琳琅满目,花样繁多的产品,消费者迷茫了。究竟什么样的数码相机更值得购买,厂商在广告中宣传得天花乱坠的新技术对产品又有什么样的实质提升?
  其实正是由于技术进步所赐,制造数码相机的门槛越来越低,产品逐渐趋于同质化,价格竞争也愈发激烈,经历了几轮淘汰,一些实力有限,或自身成本控制不佳的品牌已经黯然退出,侥幸存活下来的也要直面单机利润水平下滑的现实。这种大环境下,厂商无力花巨额投资进行革命性的新技术研发,使得数码相机“新品”的进化还停留在量变的阶段,远远达不到质变的水平。不遗余力宣传优点,美化产品,而“无心”忽视缺点不足的产品广告更令人难以完全信任。
  理性的消费者,起码明白“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简单道理,任厂商将产品宣传得 天花乱坠,自己只依据“性价比”原则,按自己的购买力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产品。在选择的过程中,鉴别哪些规格指标代表了产品的性能,哪些是华而不实的技术噱头尤为必要。
    噱头一,像素越高越好
  不得不承认,很多不熟悉数码相机领域的消费者,对相机好坏的评价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比较像素多少的“初级阶段”。选购或者评价一款产品的“开场白”往往是“这是多大像素的DC?”其实这是数码相机普及之初,像素过低造成的后遗症。入门机型往往只有130万像素,而高端机型能够达到300万像素,当年像素成为厂商宣传的最主要卖点,难怪会给很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今市场已经旧貌换新颜,宣传的重点早已飞跃到了今天的“1200万像素”,仿佛不足千万像素,就不配称为主流DC一般。实际上“像素”不过是数码相机比较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并不代表全部。只注意到像素,而忽视了感光元件的材质到底是CCD还是廉价的CMOS?与感光元件配合的镜头、图像处理芯片表现如何?这些都对最终的性能发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款入门DC的镜头分辨率才有限,即便使用专业级CCD,照片精细度也没有提高。还有比较争议的话题就是感光元件,如CCD的尺寸。普遍观点认为同等像素水准之下,CCD面积越大成像越好。但也有不同意见觉得技术在进步,像素密度可以越来越高。其实两个相反的看法都忽略了比较的前提,那就是同时代,同技术水准的CCD比较。至少同为索尼制造,1/1.8英寸的CCD比起1/2.5英寸CCD价格高是不争的事实。较大尺寸CCD要想实现同样的焦距,镜头的体积和成本往往更大,因此中高端产品才舍得使用1/1.8英寸CCD,而入门产品和长焦产品基本都是1/2.5英寸CCD。
  无数次测试和实践已经证明,对于仅仅拍照留念制作电子图片,或者输出5、6寸照片的用户来说,200万、300万像素就已经“够用就好”了,当然今天在讨论这个话题已经没有意义,很难看到低于500万像素的DC了。高像素的最大负面影响是单张照片更加臃肿,虽然存储卡越来越便宜不在乎照片变大,但是写入速度一定的前提下,大照片拖了拍摄速度的后腿,在电脑中浏览时也要花更多时间。
  综上所述,选购数码相机是一个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的过程,像素不是决定因素。选购一款两三千元家用相机时,当像素超过500万后,就不再是技术的瓶颈了。可以多考虑其他发面,选择售价便宜的,或者镜头、CCD尺寸、处理系统更加先进的即可。
游出快乐,游出健康。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8288

回帖

982

主题

3876

金币

荣誉顾问

积分
42332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9: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宁德
噱头二,屏幕越大越好

  大屏幕DC好不好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厂商在不断的宣传“大屏幕大面子”的观点,看今后的发展趋势,屏幕的确会变得越来越大,最好的证明就是顶级单反也纷纷实现了3英寸屏幕。数码相机不同于传统胶片机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实时取景、即时回放,这离不开液晶屏幕的功劳,屏幕作为最重要的人机界面,和我们的眼睛打交道,大尺寸的好处显而易见。任何一个人用过较新的大屏幕DC后,都不愿意再碰自己那种三四年前购买,只有1.5寸屏幕的古董相机。


家用机有必要装配专业机那么大的LCD吗?


  讲了一堆大屏幕的好处,为什么还要将它归为噱头?是不是有点武断?其实也不尽然。大屏幕的缺点其实也很好找,“费电”是显而易见的,“占用机身宝贵空间”更加不可饶恕,“大”是优点啊,为什么又成缺点了?在相机不断追求小型化的时代,留给屏幕的安置空间越来越小,试想装上一个硕大的3寸屏幕,各种功能按键如何布置?身材修长的条状时尚相机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狭长的机身容不下2.0英寸以上的屏幕,大屏幕相机中也有过为了拍照时屏幕不被手指遮挡,必须苦练兰花指的失败设计。也许触摸屏幕操作是个解决办法,但是尚未普及,自身也有局限。

  更不能原谅的是,一些厂商刻意宣传屏幕的大小,而对屏幕效果避而不谈。这些问题曾有专门文章介绍,就不展开讨论了。同为2.5英寸屏幕,23万像素和11万像素分辨率的两款,效果和采购成本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亮度、可视角度等问题也不能忽视。

  对于大屏幕相机,要抱一颗平常心看待。注重娱乐性,想用相机当电子相册或者大屏幕MP4的话,那就购买一款3寸触摸屏卡片机;仅仅一般家用的话,2.5寸是一个各方面比较均衡的选择,但是要首选23万像素分辨率的;至于摄影爱好者,恐怕可变角度屏幕的意义要比固定大屏幕来得重要,这意味着更宽松的取景环境。
游出快乐,游出健康。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88

回帖

982

主题

3876

金币

荣誉顾问

积分
42332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9: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宁德
噱头三,没有防抖不行

  防抖是继高像素、大屏幕之后,厂商开始着力宣传的第三种卖点。由于各自技术不同,又分成了镜头光学防抖、机身CCD防抖、高ISO防抖、电子防抖几个流派。其中镜头防抖属于一些老品牌将单反镜头的成熟技术移植到DC,可以说是目前最成熟的防抖技术,而CCD防抖是根据数码相机设计,通过CCD小范围位移补偿震动带来的光路变化,其实和镜头组补偿殊途同归,只不过一个纠正光路改变,一个去迎合光路改变罢了。电子防抖是简单的数码优化技术,多被DV采用就不说了。而高ISO防抖极具争议,严谨的说它不过是一种“等效防抖”,并没有对光路纠正做文章,而是通过感光度的提升,令DC在同样环境下获得更高速度快门,来减轻手震的影响。


CCD防抖原理示意图


  不客气地说曾经红极一时的高ISO防抖只是没有光学防抖技术的厂商,采取的一个补救措施。理论上采用相同CCD的相机都能达到同一个最高ISO值,如ISO1600、ISO3200,但是过去相机厂商将ISO值上限定在400或者800,因为更高的ISO值,过多的噪点和色斑已经使照片变得没有欣赏的价值了。要知道挑剔的人像摄影师,有时候对一些品牌在ISO50时的表现都不满意,认为“颗粒感太强,不够细腻”。将ISO值升高,必须有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作保证,才能有效降噪到可接受水平。技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厂商做到了这一点,对于已经有物理防抖技术傍身的产品来说,加入“高ISO防抖”不过是锦上添花,但“双重防抖”的出现迫使最早提出高ISO防抖的品牌不得不重新回到研发物理防抖的老路上,也算是一种讽刺。

  厂商将防抖技术形容成万能的“灵药”,成功的迷惑了一些消费者,认为开启防抖功能后,相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拍出清晰的照片。但是即便最成熟的光学防抖,也不过能降低三档的安全快门,理想状态下,将1/8s的快门速度提升到1/25~1/30秒。可见自己端稳相机更重要,光线太差时如果不是用脚架,1/30秒的速度也只能“糊片”。对于防抖技术,我们要理性的看待,既不迷信也不排斥,对其补偿价值善加利用,对高ISO造成的画质损失正确认识。不必太过执著多花冤枉钱。
游出快乐,游出健康。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88

回帖

982

主题

3876

金币

荣誉顾问

积分
42332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9: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宁德
噱头四,变焦倍数越大越好

  长焦相机可以拍摄更远的景物,或者更加游刃有余的控制景深,可玩性远大于普通DC,因此备受摄影玩家的喜爱。相机厂商在新品的研发上也不遗余力,新机变得越来越离谱,主流镜头变焦倍数已经从早期的10倍变成了今天的18倍。


数码相机毕竟不是望远镜


  单纯看停留在字面上的参数,18倍巨炮带给用户无与伦比的性能,但是往往忽视了大变焦镜头对成像的影响。要知道镜头是一个复杂的镜片组合结构,定焦镜头相对简单,变焦镜头还要考虑到每个焦段的光学表现,主要是可以接受的边角畸变、色散、紫边、暗角、以及中心和边缘的清晰度差距,用一个组合适应不同环境难度很大,要么增加成本使产品更昂贵,要么就以损失画质为代价降低要求。单反领域的专业长焦镜头动辄要数万元售价,对于一款整机价格不过三千元的超长变焦DC来说,其镜头的成本和技术含量可想而知。

  另外长焦镜头对于防抖技术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受成本和技术限制,这类产品长焦端最大光圈只能达到F4.5,超过500mm的焦距,即便最强大的防抖系统在这个时候也没有多大的效果了,光线稍差,手持拍摄就很难获得理想的照片。

  消费者在选购长焦相机时,还是要实际一些,至少目前的技术层次下,购买2000多元的12倍变焦机型比起华而不实,售价近4000的18倍超长焦机型更务实一些。
游出快乐,游出健康。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88

回帖

982

主题

3876

金币

荣誉顾问

积分
42332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9: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宁德
噱头五,丰富的多媒体功能

  最近几年,以“多面手”“一机多能”为宣传核心的多用途相机逐渐多了起来。具体表现为在一台DC身上集成了几乎所有可以和它共享屏幕与电池的的其他个人消费数码产品功能,像MP3、MP4播放器,电子书阅览,数字地图等等,还好厂家有自知之明,尚未把移动电话功能也集成进来。


想清楚,你需要的是照相机还是游艺机


  集成的好处显而易见,花一份钱买到多种产品,似乎性价比高的可怕。可是术业有专攻,样样通的结果很可能是样样松。公用屏幕自不必说,共享内存和电池系统的结果很可能是DC的本职拍照功能被边缘化,存储卡没有了存照片的空间,看了一小时“电影”之后,电池的余电已经不够闪光灯工作了。高度集成的功能也增加了电路的复杂程度,故障率也水涨船高。

  数码相机不同于其他电子产品,它同时还是一个精密的光学仪器。消费者购买相机的第一用途还是拍照,这是凌驾于其他副业之上的。也正因为这一点,带摄像头的手机和媒体播放器没资格成为数码相机。一些缺乏光学技术积累的品牌对于这种多用途产品情有独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核心性能的比拼中占不到优势,只好通过旁门左道弥补。

  如果用户的最终目的还是购买一款相机,那还是远离这些乱七八糟的技术噱头为宜。如果买家是一个前卫的青年,相机和MP4在心目中的地位是等同的,选择一款多能的个人娱乐终端也未尝不可。一些相机内置的导游图对出行也有帮助,在图片管理和后期编辑上做文章的产品也并非一无是处。一言概括,最好按需选择。
游出快乐,游出健康。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88

回帖

982

主题

3876

金币

荣誉顾问

积分
42332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宁德
噱头六,相机取代摄像机

    相机和摄像机之间的互相渗透比“多媒体相机”出现要早得多,其主要表现在作为一款相机,反而将短片拍摄作为卖点,而一款摄像机在不断的强调自己可以照像。

    必须明确一个观点,相机拍摄的“短片”绝对不能等同于摄像机。这是它们截然不同的技术原理造成的,相机CCD是逐行扫描,突出静态效果,而摄像机的CCD是隔行扫描,强调连贯性。相机CCD录制连续短片,其实类似于在以30张每秒的速度高速连拍,效率不如摄像机的隔行扫描,发热和功耗也要大得多,因此长时间连续拍摄短片是不利于相机寿命的。


就目前来看,DC、DV互相取代并不现实


    另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640X480 VGA分辨率以上,30帧每秒刷新率,不限时长,拍摄可变焦、可录音”是可摄像照相机的主流规格。抛开分辨率不谈,早期相机短片都是限时、无声、不可变焦的。原因很复杂,有存储卡写入速度难以保证,发热过高等等,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步完善提高,有了改变,但是不同品牌相机采用的短片压缩格式也有不同,主流的MPEG4模式清晰度和占用空间较均衡,比较受欢迎。而Motion Jpeg AVI模式虽然清晰度很高,但是只要七八分钟就录满了1G卡,虽“不限时”,其实也坚持不了多久。对于拍摄过程可变焦,也是个双刃剑,相机的连续对焦能力不如摄像机,延迟很大,变焦噪音与短片同步录音也有冲突。

    其实相机制造商设计可摄像功能最早是用来“兼职”摄像头的,不过太“奢侈”而偃旗息鼓,录像用途是后来才作为卖点推广的,拿来娱乐一下还是不错的,足够拍摄一些生活片段和朋友分享。但是想取代摄相机,至少性能上达不到。需要注意的是,像佳能TX1、索尼GC1这类设计之初就考虑兼职摄像和照相的产品不再批判之列,其实它们已经算不得真正的相机了。

    观点总结

    对于技术噱头,迄今没有一个固定的衡量标准。其实对于每一项新技术的采用,更多卖点的加入,还是要充分肯定它们活跃市场、造福消费者的积极意义。甚至所反对的也未必是“噱头”的本身,个别厂商和不负责任传媒夸大事实,过度渲染优点的行为才是我们真正要擦亮眼睛坚决抵制的。也许本来很有意义的一个技术,片面地宣传造成过高的估计或者错误的理解,认为其无所不能,而产品的实际表现却名不符实,“怨念”往往就这么产生了。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技术噱头”现象,也要理性的分析,既要保证不为自己并不需要的额外“卖点”多掏银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的承受一些新技术造成的产品附加值。对于买家中占据多数的普通用途消费者,一款性能完善,成像优秀的主流中档相机就能满足要求了,它们的售价往往在2000元水平。而再多花一千元,恐怕只能多了一个更加花俏的外壳和一堆华而不实的“噱头”。
游出快乐,游出健康。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NLIFE贵宾

块头够大才敢叫大块头

发表于 2007-12-11 22: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宁德
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4

回帖

44

主题

2668

金币

师长

积分
12139
发表于 2007-12-12 12: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宁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60

回帖

414

主题

4941

金币

师长

积分
16745
发表于 2007-12-12 12: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宁德
不太懂的
但对于我目前的手机来说,
还是挺满意的吧,
唯一比不上大块头的就是他的手机在黑暗的地方拍照比我的要清晰~
让人嫉妒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地址:寿宁县鳌阳镇蟾溪巷71-1号四楼(中医院河对面),唯一客服热线:0593-5523999(谨防诈骗)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寿宁在线|大寿宁 ( 闽ICP备05020655号-1|闽公网安备35092402000888 )

GMT+8, 2025-2-22 09: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