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横作品
鼎峙格
生涯淡泊书堪读
禅味悠深酒可亲
鼎峙格是限定三个字分散嵌于上下联中,三个字位于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诗钟原本是福建塾学中训练学生写对句和对偶诗联的教学方法。在清初称为“改诗”,后来 写作方法稍有变化,称“作碎”、“折枝”,传入其他各省,成为文字游戏,才有诗钟之称 。台湾早期的写作风格受北京的影响较大。因为光绪年间主要倡导人唐景崧以前在北京翰林院等机构任职时候,就与翰林院编修李宪之及京官、诗人王伯唐等人同作诗钟。去台任台南 道道员、布政使、巡抚时期组织僚属和当地诗人在台南道署斐亭吟聚。所得作品四千余联辑为《诗畸》,于光绪19年在台湾布政使署印书处出版,收在所刊的《得一山房六种》之中。 作品有各种别格,超出福建“折枝”范围;文字典雅,注重诗趣、谐趣,对仗比较流畅而不 过分拘泥。在日寇占领台湾之后,台湾诗钟的写作环境与内地完全不同。
内地大城市在民国初年出现了诗钟热。北京从民国一、二年成立了“寒山”“潇鸣”两个大 型诗钟社,各有在册的社员一二百人,都是名流荟萃。如全国知名文士王湘绮等人,曾任溥 仪师傅的陈宝琛,翻译《天演论》、《原富》的严复(几道),参加了南社的黄节(晦闻)都是 寒山社的社员,以及维新派的梁启超也名列其中。这种状况是中国文学史上所罕见的。在这 同时,文学改革运动也在酝酿之中。到1919年开展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等人提出“ 文必废骈,诗必废律”。诗钟虽非首当其冲,却遭“池鱼之殃”。此后迅速衰落下来。抗日 战争之后诗钟活动在北京已经难觅踪影。现在询问北京喜欢古典文学的中老年知识分子,一般都没听说过诗钟。
台湾在日本统治之下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大。日本人有意削弱中华传统文化对台湾人民的影响,采取了各种办法。连横等爱国知识分子采取抗衡态度。连横在1924年创办了《中华诗荟》月刊,刊载过诗钟作品。诗钟是文字游戏,文人乐于吟作,日人难以禁止。在内地 诗钟活动迅速衰落的情况下,台湾的诗钟却做为传统诗的旁枝,登上了诗坛。在三十年代,台湾重新刊印了福建的早期作品集《雪鸿初集》、《雪鸿续集》、《壶天笙鹤初集》(合为 一函);刊出了从以上三集和《诗畸》中选出佳作的《吉光集》;还刊出了台湾作品选《东宁钟韵》。在这些作品中附有研究性的文章,这是北京和福州以前出版的诗钟集中所未见的 。因为 社会上有一批人认真写作,才会有这种研究文字出现。《辞源》注释“诗钟”条目,是引《 诗钟考》一文写出的,我长期未能寻到原文,见到《吉光集》才找到。
日本投降以后,特别是1948年以后去台湾的福建人很多,台湾的诗钟之风更盛,又繁荣了二十年。其后喜欢作传统诗词的人越来越少,诗钟也就逐渐衰微下来,五、六十年代梁寒操、李渔步等人编《中华诗苑》月刊,每期都发题选卷,刊有一些诗钟作品,诗钟有了全省的中 心刊物。此前在各地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大局面。1957年出版林景仁编的《诗钟集粹六种》,其中收有沈太侔编的《诗钟鸣盛初集》,是十种诗钟集的选本,在内地已经少见。笔者还 收到台湾陈实权先生寄赠的《清明诗刊》(1963)、《见知诗刊》(1971)、《海诗诗刊》(1971)。所录的多是去台湾的福建诗人竞作的作品。在这个时期,内地的诗钟 活动已经寂无声息了 !如果我说诗钟的最兴隆时期出现在台湾,内地的诗钟作者骤然一听未必服气,据我看则是事实如此。改革开放之后去闽人员回乡探亲,陈子波等人组织多次吟聚活动,推动了福建的 诗钟热。又经我们这些诗钟爱好者、研究者不断介绍,诗钟在各地稍微活动起来。现在内地和 台湾作者开始有些交往。近两年在台湾高雄出版的《台湾谜学》杂志上能看到又有一批新作 者参加写作。台湾后期以做嵌字体正格为主,偏重于写严对。现举两例佳作。
陈子波作品?
《古·梅》蝉联格?
莼鲈触绪吟怀古
梅鹤牵情赋遂初
陈子波字荆园,已经是耄耄高年。曾任台湾传统诗学会副理事长,现在常住在福州。此 作1955年按《中华诗苑》出题写作。在九百多卷中被评为第二。蝉联格是别格的一种,要求把两个字分嵌于上句尾,下句首。此作用张翰思念莼羹鲈脍弃官回乡一典,和孙绰写过 《遂初赋》述其愿意隐居田园的初心一事,二者事类相近,同为晋朝人,从文义上适合相对。“怀古”对“遂初”工整而活泛。上下联不但词与词、词组与词组相对,而且逐字相对 ,纹丝不差。诗钟作品以情趣领先,可以尽情写工对。这样的句子如果写在律诗中会被讥为纤巧。
陈实权作品?
《海·诗》六唱?
愧乏肤功安海内?
敢将朊仕渎诗人
陈实权现居台湾,是三十年代福州诗钟领袖人物陈笃初的哲嗣。1997年 台湾以此题征作,得五千余卷。此作被几位评卷人选入高列。上联说愧无安定海内的薄功,下联说岂敢以厚禄亵渎诗人。“朊仕”出于《诗经》,比喻不该得的美差,厚禄。“朊”是 厚肉,“肤”是表皮,用这两个字组成“朊仕”“肤功”两个合成词相对,极为工整。
诗钟虽说是文字游戏,其实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它运用着传统文学积累的对偶修辞、比喻修 辞的精美技巧,充分发掘汉语文的特色,玩花样,逞才智。可以当做写诗写联的练笔活动,也可以当作文化生活中的消闲活动,从中欣赏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眼看它日益走向衰亡实 在可惜。如果提出适当的理论指导,保持其基本体式,合理放宽对仗标准,发扬其机巧、诙谐的风格,走向更为通俗化的道路,也许能够做为民族的文字游戏传流下去。台湾文人有写 作的基础,大概还保存不少珍贵的典籍资料。我们应该重视台湾的诗钟活动,能与他们取得更多交流才好。 转自www.chinataiwan.org
[ 本帖最后由 寿宁诗社 于 2007-7-8 21:1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