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民政 于 2011-12-5 11:32 编辑
国内义工工作简介
香港地区义务工作借鉴 一、香港义工运动简介 (一)香港是一个大都市,也有一般大都市的繁忙、人际关系疏离等特征。所以要致力于建立一个充满温情、爱心和互相关怀的社会,以提高市民的精神生活素质。这亦是社会福利服务界的重要使命。 (二)要加强社会上团结与关怀的气氛和实效,需要社会上每一分子的支持和参与。而义务工作正好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去给社会各界人士去积极投入、参与和建设社会。 (三)为了更系统地推动义务工作服务,使它发挥更大效能,香港社会福利署于1998年联合了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及多家非政府福利机构,推行一项全港性的义工运动,它的目的包括:建立一个互相关怀的社区,肯定个人的自我价值,善用社区资源,加强个人对社会的归属感。 (四)邀请行政长官夫人董赵洪娉女士作为这次运动的“义工总领袖”。 (五)义工运动得到社会上不同界别的人士和政府部门的支持,成立了“义工运动督导委员会”。 (六)委员会制定了未来三年义工运动的整体推广策略。 1、把“义工”的概念活泼化、趣味化和多元化,从而推动义工服务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成为市民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2、加强宣传工作,让更多市民认知义工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3、争取更多不同阶层和行业的支持与参与。学生和青少年、工商企业和各类型的社区组织是我们的首要推广对象。 二、任用义工的准则及指引 能否善用义工资源及发挥义工潜能,有赖于机构及工作执行者作妥善安排,在实践及行事上作好部署,以达到特定之目标。下述各点,提供任用义工时的基本考虑及准则,希望任用义工的机构,能利用这项工作指引来作较全面的参考及研究;而任用义工的人员,亦须依据各机构特殊情况之需要,作这样策划,来订立其独有的实施准则。 (一)订立明确的工作目标 清楚界定义工服务计划之目的,及该目的达成标准的期望,以提供指引及评估准则,使义工易于明了其工作或计划的目标及意义,使更有效地认同工作方向及取得成就感。 (二)义务服务的服务范畴 义工的服务设计应配合机构的服务目的及实际需要;应根据每一单位的特定需要,来决定义工人数及工作性质;应考虑多元化的义工服务类别,善用义工的专才,让义工有更多的选择及发挥的机会。 由于义工与机构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在安排义务工作时应考虑彼此的资源配合及整体合作,以达至加强及发展现有服务的效果,应给予义工机会,尝试多元化的工作。 (三)义工身份/名称的正名及职权范围 义工在整个机构人事体制内,应有明确的身份和地位,藉此表明该机构对义工服务价值的认同及重视;须注重各专业人员、受薪职员与义工之间的互相合作,构成一个工作整体,并在可行的情况下应考虑给予义工合适的职衔,藉此提高士气及服务精神;应发给义工工作人员身份证明或工作证,以培养义工对机构之归属感。 (四)制定义工工作指引的准则 应发给每位义工一份正式之委任书连同工作说明附件,包括工作的目标、职责、工作性质等,使义工明了其身份、工作性质及责任;每当义工开始服务时,应给予义工工作手册,载明机构服务简介、工作守则及义工服务的指引。 (五)组织及管理义工的系统及人力策划方法 应任用一名合适人员作义工协调员,以负责计划、执行及监察义工管理之策划及运作;应建立义工监督员制度;应订出标准程序进行义工招募、挑选、任用、工作安排、督导及评检工作。 (六)加强义工训练及装备的准则 须安排迎新辅导会或工作简介会给予新任用的义工,使义工明白所属机构之服务宗旨、内容及情况;无论在理论或实务上的需要,应举行持续及经常的训练,藉此提高义工服务的素质以获取更佳成就;训练内容可包括有关社会时事资讯介绍、社会服务发展动向、服务技能、解决问题方法、程序设计、行政事务管理等;应订立一套完善的训练纲领,除提供有系统及经常性的训练活动外,亦须按实际需要而作修订及发展;为义工所担任的工作岗位需要,提供适切的技能督导及锻炼,以装备义工以适应未来计划的需要。 (七)监察及评检服务素质的机制及指标 对每位义工的工作应有清晰的期望及目标,机构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及监察工作的进度;须建立一套精简的档案管理制度,有利于保存记录及加强工作上的沟通及讯息传达;所应用的表格及有关文件应采用简易的系统储存方法,以方便管理上的运作;在推行服务过程中,应不断检讨服务成效,力求进步;须与义工作个别或组别的定期督导会议,以了解义工工作的进展情况,提供适切的辅导及指引,以加强义工的参与及改善服务的质素;应依照整体计划的目标,对义工工作经常性的评核及检定;应订立有效的跟进制度,以改善及发展现有的服务情况。 (八)义工的福利及工作保障 应给予义工为服务所付的交通或膳食费用;应给予义工适当的训练及进修的机会;应替义工设立工作保障;应提供义工适当的办公地方及充足的工作设备;要小心保障义工在服务时的安全及具备处理危急应变措施的指引。 (九)义工嘉许的标准及指引 评核工作是须依据计划与指标而完成,须依照既定明确的方式向义工表示感谢及嘉许,可包括作个人接触方式的鼓励及鸣谢;嘉许表现满意的义工,以作鼓励;义工能知悉本身的贡献及缺点,并使义工有机会发表意见,增加相互之了解,而使义工与受薪职员的关系更加紧密;应设立有关服务之记录系统,以供参考及证明之用;如有雇主或学校索取有关义工的服务证明,应立即办理;在服务过程中,应尽量协助促进义工的学习及成长;在适当时工作轮调及加重其职责范围,并可在机构内设立晋升的机会。 (十)资源调配、协调及统筹系统 可安排义工参与制订机构的工作方向及策略,采取开放的态度,尊重及接纳他们的意见;可透过一般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如会议、小组讨论、个别面谈或闲谈等,能有效地作口头上传达讯息、互相交流及分享;使用备忘录、便笺、通告、传阅、布告板及办公室通讯系统等,可作有效之文书传递来互通讯息;可透过一些宣传及推广的活动,向外界传达讯息,使社会人士支持和认同义工服务的价值及意义。与其诅咒黑暗,不如亲手点亮一盏明灯。
台湾地区义工制度特色 一、制度化。在台湾的中学里,社会服务是必修课程,像台北市的学生每学期至少要做8小时义工,如课业辅导、病房陪伴、募集善款、导游解说、回收垃圾等。大学生必须做够50小时义工方可毕业。因此有很多学生一方面想帮助别人,另一方面由于有这样的一些规定,他也会主动的走进义工这样的队伍当中。 二、专业化。义工没有报酬,聘请后还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但他们乐此不疲。 三、年龄跨度大。从高中毕业生到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台湾各地到处都活跃着身穿特殊背心的义工身影。七八十岁的人也当义工。台湾义工年龄跨度很大,有的甚至已经七八十岁高龄。可见,在台湾当义工不仅是一种硬性规定,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助人氛围。 四、行业跨度大。“义工”可是包罗了各个年龄层次和各个阶层的人士,他们可以是在职者,也可以是退休人员。台湾的“义工”是有组织的,经常性的,也是无所不在的,一些公司的职员和外国人也抽出一定时间做义工。有的公司还规定,公司职员必须带薪担任一定时期的义工。 五、受人尊敬。台湾社会对义工具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其背后也存在着社会舆论的引导以及当局的支持。台湾的义工,著名学者胡适生前说过,“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重要。”何以如此,这就是义工在台湾很受社会尊重。 六、奖励机制。现在台湾每年都要请专家评选文化建设优秀义工并进行表彰,其中金牌奖10名,银牌奖21名,铜牌奖30名,获奖的要发奖牌,还要组织去海外学习观摩。这一方面是对优秀义工的褒奖,同时也让他们开阔眼界,提高素质,更好地服务社会。
深圳义务工作特色 助人是人类应有的美德,奉献是人类崇高的精神追求。在这一点上,深圳义工与香港义工是相同的。它的主要活动是在于协助党和政府化解社会难点和矛盾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稳定和进步。这是深圳义工与香港义工的最大不同之处。 深圳义工联的义工来自各行各业,有干部、医生、教师、记者、律师、企业管理人员、打工仔等。生活在物质基础相对雄厚的深圳,他们在自我发展之余,能够腾出时间和精力做义工。深圳市义工联自成立以来,利用“热线电话”接待咨询和求助电话2万余人次,“青少年信箱”共收到来信近万件,为许多人排除了生活中的障碍,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义工们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帮助千余名青年维护了自己的权益。义工的调研工作在深圳特区是一块叫得响的牌子,他们利用节假日和晚间休息时间,完成了“青年临工权益状况”、“深圳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市民对房改制度的意见”、“青少年犯罪状况”等社会问题的调研。这些成果每每在相关行业引起轰动效应,并得到深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